耐候鋼板產能分析
多年來,對鋼鐵行業的調控思路主要是通過事前審批方式控制產能,由于審批核準制度滯后于市場需求,致使政策調控產能的成效不佳。據統計,從2005年《鋼鐵產業發展政策》發布以來審批的鋼鐵項目不足1億噸,但全國耐候鋼板等鋼鐵產能卻增加了7億噸以上,行業內大規模項目建設愈演愈烈,在控制產能方面基本失控,相當一部分鋼鐵企業游離在行業管理之外,即使一些大型國有鋼鐵企業,也存在大量未經審批自行建設的鋼鐵項目,鋼鐵行業宏觀管理走入了“死胡同”。
另一方面,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催生了行業亂象,不同地區、不同企業在質量、環保、能源、財稅、安全、社會責任等方面執行的標準不盡一致。有的企業雖巨額虧損,但為維護企業的社會功能,仍然繼續生產;有的企業仍然熱衷于擴規模、鋪攤子;有的企業在節能環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極低,靠犧牲環境換取短期利益等等。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加劇了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。
“制定規范條件、開展行業規范管理工作”的思路源于對鋼鐵工業產能調控過程中過分倚重項目審批、缺失行業管理的反思。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曾多次指出,研究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問題,不能忽視超過總量一半以上未經審批或核準的大量存量產能,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地面對實際,客觀務實分析并加以引導。